文化與抵抗.png    

口述:愛德華‧薩依德Edward W. Said

撰文:巴薩米安David Barsamian

譯者:梁永安

出版社:立緒出版

出版日期:2004/07/22

ISBNISBN:986741604X

資料來源:博客來網路書店

 

 

  凡是政治認同受到威脅的地方,文化都是一種抵抗滅絕和抹拭的方法。文化是「記憶」抵抗「遺忘」的一種方式。

  我們沒有組織性的記憶,因為我們沒有國家,沒有一個中央政府。儘管如此,幾乎每一戶巴勒斯坦人家(哪怕他們已經是一九四八年以來的第三代)都仍然會保存組屋的鑰匙、舊信、舊契約、老照片、舊剪報──這些都是我們的生存相對整全的時代的遺物,而保存它們、就是為了保存那個時代的記憶。記憶是一種保存身分認同感的有力集體工具。它不只可以透過官方論述和書本來保存,也可以透過非正式的記憶來保存。那是抵抗歷史被擦拭的一座要塞,是抵抗的一種方法。

──摘自愛德華‧薩依德口述、巴薩米安撰文,《文化與抵抗:「巴勒斯坦之音」的絕響》P.185、211。

 

 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 

 

  被網友的部落格介紹吸引(她超認真打了很長的文摘)有興趣請參考這篇文章:D*。 

  說實話,以色列、巴勒斯坦,對我而言,不過是新聞中偶而出現的名詞,最深刻的印象也僅止於連年戰爭和恐怖主義。並且是規劃旅行時不會考慮的區域。

  當然,所有的印象都來自西方世界(其實是美國)提供的訊息,讀完之後才思考到:或許自己接收訊息的來源太過片面,並且對世界太過冷漠和無知了。

  我並非完全贊同愛德華‧薩依德的說法,但有機會看到另一種立場的發言總是好事(有太多感觸,實在沒有時間一一羅列)。看到有人為了爭取國家主權和領土苦苦掙扎,台灣這一代的國家觀念卻有日益淡薄的趨勢。或許,沒有失去過,不知道害怕吧。

 

  PS. 以色列認定耶路撒冷是他們「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」。但巴勒斯坦1988年發表《獨立宣言》,宣布建國,也將首都訂為耶路撒冷。(2012年,聯合國大會才通過決議,授予巴勒斯坦非會員觀察國。)這兩個國家一個以猶太人為主體,另一個是阿拉伯人,兩個民族之間有歷史非常悠久的恩怨情仇,非三言兩語能說得清,有興趣的人自行了解囉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歡迎大家一起來讀書

閱讀使你的生活更精彩~~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蘇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