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窮人街上.jpg  

作者:伊凡.參卡爾 Ivan Cankar

譯者:馮玉律

出版社:上海譯文出版社

出版日期:19825

統一書號:10188-275

資料來源:豆瓣讀書

 

       當初,在晴朗的秋夜,他們倆在栗子樹下低聲細語地談起即將到來的生活,他們的嗓音充滿了柔情、信任和熱望,但這種時候已經像一場夢似地消失的無影無蹤了。就像一場夢似的……在那個夜晚,當他渾身發抖,臉色蒼白地回到家裡,佛朗茨卡就用自己的雙肩挑起一副沉重的擔子,這副擔子竟有那麼沉重、那麼可怕,壓著她連腳步都走不穩,這副擔子真重,當她一挑上肩頭,就永遠跟一切日夜盼望的理想、跟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最後一線童年時代的憧憬告別。

──摘自伊凡.參卡爾,《在窮人街上》P. 72
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
 

       伊凡.參卡爾(1876 ~1918)斯洛維尼亞作家和政治活動家,是斯洛維尼亞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要倡導者。也是第一位用斯洛維尼亞語言寫作的作家,作品除了《在窮人街上》外,還有《情詩集》、《馬丁.卡丘爾》、《異鄉人》、《老管家耶爾奈》等三十部,主要在描寫無產階級貧窮老百姓的苦難遭遇,是南斯拉夫無產階級文學的先鋒,他被譽為斯洛維尼亞最偉大的作家。雖然四十二歲即英年早逝,但去世後影響力有增無減,在斯洛維尼亞,有無數的街道、廣場、公共建築和機構以他的名字命名,也有人認為他可以媲美卡夫卡和喬埃斯。(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)

   本書描述的是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南斯拉夫,社會底層窮苦女性坎坷的一生。佛朗茨卡與母親和驕縱任性的妹妹一起生活,孩提的佛朗茨卡為了從未有過的朝聖機會,苦苦地在馬車後面追趕。十四歲就出外當佣人,總是在陰暗的屋子裡看著對面潔白明亮的城堡。後來與裁縫師相戀、結婚,誰知婚後丈夫就面臨失業,終日借酒澆愁,醉生夢死。隨著二兒一女相繼出生,生活日漸拮据,只能到處借貸,後來丈夫出走,母親又來與他們同住,貧病交加的佛朗茨卡只能扛起全部家計。大兒子到十來歲就離家當學徒,女兒也離家去當佣人,最後大兒子回到山岡街病亡,女兒回來向母親告別之後,又離家不知去向。小兒子因為課業表現優異,鎮上的有錢人紛紛開口願意資助他去盧布亞那(斯洛維尼亞首都)唸中學,當然有錢人的心是善變的,於是,因為繳不出學費、房租加上飢餓,他也只好回到山岡街。但此時佛朗茨卡已經病重,當天晚上就離開人世了。 

  佛朗茨卡的一生不只貧窮,內心也是貧脊的,母親對她冷酷寡情,連小小的關懷都吝於付出,等她有自己的家,又因為貧窮,必須不斷送走丈夫和孩子,然而對於一切命運加諸給她的,她都逆來順受。只是貧窮就像是一種不治之症,消磨著人們的意志,讓人覺得一切反抗都是徒勞的,只能聽天由命。佛朗茨卡不斷回憶她小時候追趕馬車的那一幕,所有美好的事物就像馬車,但她卻永遠也追不上。作者用虛實交錯的手法,在冷酷現實的生活和幻想之間遊走,故事中每個人都做著美麗的夢。作夢,是他們唯一能對抗貧窮的方式,幸福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閃閃發光的字眼,沒有任何實質作用。西方世界中,信仰佔有非常重要地位,本書中的人們就時刻在禱告。尼采曾說:「宗教是窮人的鴉片。」因為相信有天堂存在,可以讓人暫時忘卻此生的痛苦,強迫自己服從命運的擺佈,那是他們的生活所能追求的意義。小兒子的性格雖然遺傳自父親,但命運卻不是非要世襲不可,故事中沒有描述,但在母親死後,小兒子似乎有意圖振作的決心,至少是本書唯一能讓人感到些許希望之處。作者是社會主義的信徒,加上本書自傳色彩濃厚,因此隨處可見其對勞工階級的同情與關懷。

 

 

歡迎大家一起來讀書^^

閱讀使你的生活更精彩~~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蘇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